2024年2月22日 10:54 ▏来源:百度百科
贵州苗族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流行于贵州省台江县、施秉县清水江两岸和台江县巴拉河下游两岸。
苗族独木龙舟节时间在每年农历的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苗语称作“dabkiangvongx”,音译为“恰酿涌”。节日期间,苗族群众聚集在清水江中游施洞镇塘坝村河段举行为期三天的划龙舟大赛,比赛规模盛大,气氛热烈,赛事礼仪独具一格。
苗族独木龙舟节,它来源于纪念古代苗族英雄九保杀死恶龙为民除害的传说,沿袭至今,龙舟节由“出龙、祭龙、起水、披锦挂鸭、龙舟竞渡”等环节组成,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开始,持续四天,场面盛大隆重。独木龙舟节历史悠久,但因苗族无文字记载,真正的起源于何时已无法考证。
苗族独木龙舟节是台江县苗族居民的传统节日,涉及清水江中游两岸的六十多个苗族村寨,龙舟节召开的日子,大约有6万多苗族同胞参与,可谓声势浩大。按照旧例,苗族每个村寨的居民都要为龙舟节做参赛准备——制作龙舟,该龙舟的造型为一种奇罕的子母舟,母舟位居中间,子舟分居两侧,母舟和两侧的子舟捆绑在一起。到了参赛的日子,各个村寨的龙舟要沿着平寨、塘龙、榕山、施洞四个地点参加比赛。在参赛的日子里,苗族各村寨的人会不辞辛苦地将自家制作的米酒、腊肉、红布、鸭子作为彩礼来为龙舟对鼓舞助威,若是看到亲友的船队,经过一番鞭炮、系红绸、斟酒等活动后,便将礼物直接运送到河岸。龙舟比赛采取分组淘汰赛,赛程约半公里,奖品是奖金和奖旗。
苗族独木龙舟节的起源传说虽由苗族人创造,但在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从未缺少过汉人与汉文化的参与。“恶龙传说”是苗人与王朝对抗时期的一种心理表达。据史实推断,这个起源传说最早可能在明万历事件引发王朝对“九股黑苗”实施剿抚后始具雏形,之后每一次反抗伴随着的残酷镇压都会加速并强化这种心理表达;王朝的权力介入该地区后使该地域的村落出现等级差异,才使传说中有了分吃龙肉的情节,与此同时独木舟与汉族龙舟结合形成的龙头上长牛角的苗族独木龙舟,某种程度上讲,它其实是“王权”对地方文化干预的结果。
居住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与施秉县交界的清水江和巴拉河流域38个村寨的苗族“方南”支系,每年都要举行竞渡独木龙舟活动,期间伴随大量的行为禁忌与祭祀仪式等巫术活动,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浓郁的宗教文化特色。苗族“方南”支系的节日宗教仪式活动维系着宗族间精神交往和民族文化认同。
独木龙舟节反映着苗族多神的巫教信仰。苗族世代居住山区,信巫事神,造龙舟时选龙树、砍龙树都要挑吉日,祭拜天地山水诸神。节日期间,台江等地的苗族家家准备好鸡鸭鹅和几百斤米,盛情接待八方来客,表现出朴实善良、热情好客的风尚。苗族独木龙舟文化中的龙舟赛事及各项礼仪均显示了很强的地域民族风格,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独木龙舟节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开始,持续四天,场面盛大隆重。苗族以鼓作为氏族或部落的代表,每届以民主方式选举产生的氏族首领称为“鼓主”,一般是具有组织管理能力、德高望重的长者,施洞苗族每届龙舟赛事都必须在鼓主的主持下进行。划龙舟时“鼓头”头戴礼帽,身穿古礼服,端坐击鼓。男童装扮的“童女”全身新衣银饰,与“鼓头”对坐打锣。36个桡手统一身着民族新装,头戴马尾丝编制、后缀燕尾银片的斗笠,轮桨点水,口唱飞歌,迅速将龙舟划向前方。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台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苗族独木龙舟节”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苗族独木龙舟节项目保护单位台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社会活动
2016年6月29日,中国苗族独木龙舟节在清水江畔贵州苗族第一县台江施洞镇举办。
2019年6月26日至27日,贵州黔东南,台江县一年一度的“苗族独木龙舟节”在该县施洞镇清水江畔举行。来自清水江沿岸的苗族群众欢聚,共度传统民族节日。图为独木龙舟上敲鼓指挥的苗族长老。
2023年7月12日,中国·台江2023年施洞苗族独木龙舟节在清水江畔施洞镇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