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原系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这憧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是当时遵义城里首屈一指的宏伟建筑。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拥有最高军事指挥权的博古、李德使战略转移变成了大搬家式的行动。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多人。当时博古、李德坚持按原计划到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但蒋介石早已布置好口袋阵,如不改变原定的前进方向,中央红军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紧要关头,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了通道会议、黎平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北部前进。随后的猴场会议上,中央政治局剥夺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1935年新年刚过,中央红军巧取黔北重镇——遵义。在城中这座国民党军阀师长柏辉章的崭新公馆里,即将召开一场酝酿许久、又迫在眉睫的会议。

1935年1月15日晚上七点多,柏公馆二楼,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与会者陆续到来,房间里顿时显得有些拥挤。尤其是王稼祥被担架抬进来的时候,大家纷纷移动椅子。

会议首先由博古作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他把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归之于敌人力量的强大等客观因素。周恩来就军事问题作副报告,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领导的战略战术错误,并主动承担了责任,同时也批评了博古和李德。张闻天作反对“左”倾军事错误的“反报告”,比较系统地批评了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发言时间最长的是毛泽东。毛泽东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到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从《水浒传》到红色武装的游击战术,从“保守主义”“逃跑主义”,到“拼命主义”,侃侃而谈、诙谐幽默。最后,毛泽东的发言落在李德的军事指挥上,他说“不考虑战士要走路、要吃饭、也要睡觉,也不问走的是山路、平原还是河道,只知道在地图上一画,限定时间打,当然打不好。”坐在房间门口的李德,无法理解那些中式幽默,但从大家的笑声中,他知道毛泽东的发言很受欢迎。

伤口还在化脓的王稼祥,体温很高,但他还是挣扎着站起来发言:批评博古、李德的错误,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建议其参与军事指挥。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多数与会同志相继发言,同意张闻天、毛泽东等人的意见。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在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决定仍由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周恩来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会后,在向云南扎西地区进军途中,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3月中旬,在贵州鸭溪、苟坝一带,决定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周恩来为团长,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周恩来后来这样回忆,“没有遵义会议,中国革命不知道要推迟多久。”

1935年2月底,遵义会议结束后一个月,中央红军攻克遵义北部的天险——娄山关,赢得了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战斗结束后,毛泽东策马经过山隘,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司部与一局(负责作点)即驻在这幢楼房里。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在主楼楼上原房主的小客厅举行。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61年,遵义会议会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8年11月24日,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历史沿革

遵义会议会址原为黔军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修建于30年代初。

遵义会议会址老照片


1935年1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司令部与一局(负责作点)即驻在这幢楼房里。中共中央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史称“遵义会议”。

195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中共遵义地委、遵义地区专员公署成立了遵义会议纪念委员会筹委会,决定筹建遵义会议纪念馆。

1954年1月,遵义会议会址开始复原陈列。8月,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电告中共贵州省委“遵义会议是在黔军阀柏辉章的房子里召开的。”至此,遵义会议会址才确定。接着,国家文化部决定成立“遵义会议纪念馆筹备处”,开始对会址原状进行全面勘察,同时大规模地、有计划地搜集红军长征在贵州活动的文物资料。

1955年10月1日,遵义会议会址开始半开放。

1957年3月6日,杨尚昆再次回忆证实,这样,主楼楼上东走道原房主的小客厅,即为遵义会议会议室,这样就确定下来了。7月1日,遵义会议会址对外开放。

1958年11月3日,邓小平同志来到遵义会议会址。当走过二楼东过道小客厅时, 邓小平同志环视着厅内的长桌、椅子、挂钟、壁柜和彩色玻璃窗,对陪同的同志说:“会议就是在这里开的。”并指着里侧的角落说:“我就坐在那里。”

1959年10月1日,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遵义会议会址正式对外开放。

1964年, 遵义会议会址,这是毛泽东所题的六个字,是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旧址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一幅题字。

毛泽东主席亲笔为纪念馆题写“遵义会议会址”


1968年至1972年2月,会址内的辅助陈列也作了三次大修改。

1970年10月4日,贵州省核心领导小组决定将遵义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现凤凰文化广场)一部分房子,作为“遵义会议陈列馆”。 经维修后,陈列馆于1972年1月8日半开放,年底正式对外开放。开放后,会址内的辅助陈列拆除。

1979年,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45周年,遵义会议纪念馆着手对会址的陈列进行修改。

1980年1月8日,在上级党委和新华社记者支持下,纪念馆第一次较准确的、科学的在会议室南墙上挂出了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秦邦宪、 陈云、刘少奇、朱德等八人的历史照片。

1983年,在会址主楼陆续复原陈列了刘伯承、杨尚昆、彭德怀、刘少奇、李卓然、彭雪枫及参谋人员住室,恢复了当年的原貌。

1984年,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修复,并在旧址内辟“遵义会议辅助陈列室”,将原“遵义会议陈列馆”拆除。同时把会议室毛泽东等八人的照片在辅助陈列室中展出。11月,邓小平题写了“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几个大字。

1985年1月,红军总政治部旧址、遵义会议辅助陈列室对外开放。

1988年,会址南侧的跨院,复原了红军总司令部作战局机要科旧址。于同年8月1日对外开放。

1985年初,为纪念遵义会议胜利召开50周年,杨尚昆与李伯钊旧地重游来到遵义。

199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遵义会议会址。

1996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再次视察遵义会议会址。

2001年,遵义市委市人民政府对其周边环境进行了较彻底整治,拓展了保护范围,增设了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雕塑像和毛泽东像章陈列展。

2004年,新建“遵义会议陈列馆”。

2007年,遵义会议会址“红军街”开业。

2011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贵州调研,瞻仰了遵义红军山烈士陵园和遵义会议会址。

2012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遵义会议会址。

2016年1月15日至19日,中亚国家驻华使节团考察并参观遵义会议会址,体验了贵州省红色经典文化。

201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视察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纪念馆。

遵义会议会址老照片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建筑格局

楼房座北朝南,为中西合璧砖木结构建筑,一楼一底,歇山式屋顶,上开一“老虎天窗”廊柱卷拱护栏组合,整个主楼面阔27.75米,进深16.95米,通高12米,是当时遵义城里首屈一指的宏伟建筑。进入大门,穿过门厅和牌坊后,主楼呈现眼前。

遵义会议会址是在二楼东侧的长方形,客厅面积27平方米,墙上挂着一台时钟,客厅中央有一褚色长方桌,周围有一圈木架藤条折叠靠背椅。西墙是一排玻璃窗,可见远处青山和临街民房。

会址内有朱德、周恩来、彭德怀、杨尚昆、刘少奇、李卓然等的住室或办公室、司令部第一局作战室也设在此内。

遵义会议会址主楼南侧另一四合院是机要科住处,机要科后门还有一间两层楼房是警卫班住室。



文物遗存


遵义会议会议室

原为房主的小客厅。 会议室呈长方形,面积27平方米,室内陈设,基本上是当年开会时的原貌。屋子正中的顶壁上悬挂着一盏荷叶边盖的洋员灯,屋子的东壁有一只挂钟(原物)和两个壁柜(原物),其中一个壁柜上嵌着一面穿衣镜。西壁是一排轩亮的玻璃窗。屋子中央陈列着一张板栗色的长方桌(原物),四周围着一圈木边藤心摺叠靠背椅,共20只,为出席遵义会议的人员所坐。长方桌下有一只烧木炭的火盆,为当时取暖用。


军委总司令办公室(作战室)

军委总司令办公室(作战室)在遵义会议会议室正对的楼下,面积为56平方米,两间长方形的房间组成,中间布一道可折叠的六合门。屋子正中陈列着两张黑漆大方桌,桌上有铁座马烟、订书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信 、报纸做的信封、3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分省地图册以及《陈中日记》等。屋子的西窗下陈列着两张三屈桌,桌上置西部皮包电话机,桌下立着线拐子。东窗下陈列着一对灰褐色的铁皮公文挑箱。北壁上陈列着一幅巨大的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的军用地图,当年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刘伯承等经常在这里办公。


周恩来的办公室兼住室

周恩来的办公室兼住室在会址主楼西头的第一间。室内按原状陈列:一张老式的暗褐色的木架子床上,铺白色粗布垫单,有一床灰色薄棉被;窗下一张红漆九屈桌上有铜墨盒、瓷质毛筒、美孚罩子马灯、军委会信 、信封、毛笔、铅笔等物件。室内一角置一挑铁皮公文挑箱。壁上持手枪、望远镜与竹斗笠。在引人注目的壁上还挂着一帧周恩来长征到达陕北后的留影。这张珍贵的历史的历史照片为美国友人埃德加·斯诺所摄。



朱德和康克清的办公室

朱德和康克清的办公室兼住室在会址主楼东头第一间,与周恩来的办公室兼住室相对。室内按原貌陈列,一张浅红色的老式木架床上,铺着白色粗布垫单、一床灰薄被、一床棕黄色的老式俄国毯。室内一角有一对铁皮公文挑箱。窗下的红漆九屈桌上有铁座马灯、军委会信 、信封、毛笔、红蓝铅笔等物件。壁上挂竹斗笠、狗版手枪(康克清所用)、望远镜以及朱德和康克清长征到达陕北后在窑洞前的合影,为中国著名摄影家吴印咸所摄。



文物、资料

遵义会议会址陈列馆保存文物和资料有1551件,其中文物原件726件、复制品667件、仿制品158件,有当年红军长征时用过的渡船、枪械、刀具等许多珍贵文件、文稿和搜集的红军标语等。还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来遵的照片等。国家档案馆也向遵义会议纪念馆转赠了《遵义会议传达提纲》珍贵的文献资料。



文物保护

1961年,遵义会议会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将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等同志的住处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遵义会议会址的组成部分。

1994年2月25日,国家文物局确定遵义会议会址为全国10大优秀社会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1995年,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1997年6月,被中宣部公布为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4年,新建“遵义会议陈列馆”。

2008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景区。

2011年,遵义会议会址被评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文物价值

遵义会议会址内的陈列馆、会议室、革命文物、历史资料、历史照片,是让后人对革命先烈勇于斗争、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感到深刻认识,了解这段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出奇兵等红色历史来继承和发扬遵义会议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用革命文化传播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功绩,在于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标志着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开辟了伟大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文化活动


纪念活动

201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召开八十周年纪念。贵州遵义市的市民自发来到遵义会址、红军山烈士陵园、红军街等革命圣地,纪念遵义会议召开八十周年。

2015年3月13日,遵义市委组织部党总支委员会组织开展“参观革命圣地重温红色记忆”主题活动,组织全体党员到遵义会议会址参观学习,重温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颂扬革命精神。

2016年3月31日,遵义市红花岗区人大组织机关干部职工来到遵义会议会址,开展“看革命传统教育、思进一步坚定信念”活动,接受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交通信息


遵义公交车经过(停靠)遵义会议会址的公交车线路有:1路、17路、23路、6路。在“会议址站”下车,从市中心丁子口走过去,二十分钟即到。


遵义会议会址景区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
©2024 Tencent - GS粤(2023)1171号地图数据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